今年上半年,笼罩在“钢铁冰川”的寒流中,梅钢人聚焦“研发引领、深耕市场、精调结构、极致降本”经营方针,潜心攻坚破难,沉着应对变化,以极致渡越冰川,多项生产技术指标取得突破,在自我超越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傲骨岂俱朔风寒,打造“国内第一热精品基地”,梅钢矢志不渝。 公司制造运行系统发扬“双创”精神追求极致运行效率、极致品种结构,竭力提升效率、产线效率、品种竞争力与产销研一体化实体化水平,废次降发生率、日均在制品库存、铁水过程温降与“3+X”产品销量等品种质量及生产运行指标均完成年度计划。 三座高炉依托敏捷高效的原燃料质量管理机制,经过不断创新突破,优化高炉操作参数,6月份炉况稳定性增强,燃料比实现较大幅度降低,五号高炉燃料比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。三座高炉不断优化炉前操作流程,高炉精准受铁率提高至90%以上,进一步降低了铁水温降,持续提升了铁钢效率。烧结工序自3月份开始,梅精配比逐步增加到22%,使烧结矿产量、质量保持相对稳定,配矿成本大幅削减。炼焦工序调整炼焦煤结构,焦炭质量保持稳定,焦炭入炉率较去年提升约4个百分点。 深入推进能源回收利用,二号高炉均压煤气回收设施顺利投用,每月可降本约40万元。焦炉一期二期上升管余热回收产生的蒸汽均并入公司管网并上传到EMS,6月份计量回收低压蒸汽达4364吨,削减成本达20万元以上。 上半年,炼钢工序加工成本连续5个月实现“破五进四”,其中5月份创近六年来新低。 炼钢厂推行一炼钢常态化“单炉单机”生产模式和二炼钢产能最大化,上半年13次刷新班产、日产、月产记录,一炼钢单炉生产冶炼周期比2022年下降了10.9分钟。倒罐站翻铁时间比去年下降了1.8分钟,板坯热送率三次刷新历史纪录,今年首次突破90%;优化工艺路径,将双重精炼优化为单LF精炼,实现降本1400多万元。从质量、操作、成本三个维度优化废钢结构,吨钢降本10元以上。开发低锂保护渣,保护渣吨钢成本比去年降低5元;精细化管理提升中包连浇炉数,实现10炉、12炉、13炉“三级跳”。使用高碳锰铁合金取代金属锰,吨钢合金成本降低4.44元;与先进钢企开展成本对标,5月份完成与东山基地成本差距小于10元的目标,进步率实现跑赢对标企业。 1422产线在高效稳定完成一系列系统模型升级改造后,实现精轧机组内“连续双钢”在线轧制、Gaptime从16s到11s的极致突破。3~5月,1422产线直装率连续超过30%,6月份直装率历史性突破40%,达到41.39%,在宝武集团5月份劳动竞赛中荣获“自产坯平均装炉温度进步率”冠军线。 1780产线开发粗轧、精轧节奏模型,轧制稳定性和轧制效率取得进一步突破。1~5月两条产线共刷新班产量/块数记录7次,两线月均设备故障时间较2022年下降59%,月均非计划停机时间较2022年下降50%。其中1780产线日历作业率累计87.56%,稳居集团内同类型产线第一。 5月份,热轧工序变动成本达到历史最好水平;1~5月,热轧“3+X”精品合同销量完成目标进度的41.6%,完成挑战进度37.2%;累计拓展全新产品19个,拓展2.5*1285mm规格80Gr2等极限规格10个。 上半年,冷轧厂完成计划缴库的106%,酸洗、酸轧机组多次刷新纪录,在宝武集团一季度劳动竞赛中荣获“冷轧工序效率提升”效率发挥和成材率双冠军。上半年废次降完成年度目标。质量攻关团队成功改善镀铝锌头尾锌花不均等瓶颈问题,带钢头尾锌花不均长度由原来的15米缩减至5米左右,月均减少返修约300吨。 冷轧厂从费用降本、规模降本、变动降本三个维度着手,一方面紧盯各机组小时产量和有效作业率,追求产线效率发挥;另一方面在提升成材率、能源成本改善、辅料降本、锌锭锡粒策略采购等方面下功夫。剔除价格影响,上半年冷轧综合加工成本比目标多降本31.21元/吨。 上半年吨钢综合能耗优于年度目标11.1kgce。能源环保部全力推进环保绩效达A工作,有组织超低排放完成公示,6月20日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大气司的评审。 能源环保部与规划科技部、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三方签约,启动梅钢极致能效降本减碳、“达标杆、创领航”联合攻关科研项目。抓好煤气管理与利用,深入审视现有33套炉窑,对标行业极值,以系统思维推进高水平平衡和高价值使用,助推公司用能成本改善,牵引公司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。 上半年,热电厂全力攻坚各项经营目标任务,抓实安全生产,优化机组运行方式,降低能源内耗,提升自动化水平和控制精度,推进模拟经营,推动现场管理水平再提升,累计总发电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%。5月份总发电量创月度发电量历史新高,5月13日单日总发电量创历史新高。 物流部坚持深化改革,追求极致效率,严控物流成本,打造高弹性、高效率、低成本的物流保障体系。 追求极致成本,物流成本呈现逐月下降趋势,连续三个月达挑战目标。 追求铁钢极致效率,鱼雷罐累计周转率达5.1,日最高周转率达6.23,月最高周转率达5.51,达成挑战目标。 持续深化改革,优化组织机构,形成“三室+三中心”运作模式,打造“简单、协同、高效”的物流专业化管理体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