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持战略引领,紧扣国家战略、市场客户和本钢集团未来发展需求,开创“五维度”评价方法,提升企业发展“硬实力”;聚焦本钢产品研发、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,构建核心技术项目“蓄水池”,2021年征集项目226项,2022年征集218项;“摘牌”驱动,面向全体科技人员,自由组队,公开遴选,采取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方式,实行跨专业、跨区域、跨部门团队攻关,打造凝智聚力“梦工厂”;精准激励,实行精准奖励、精准分配,围绕“效益、指标、工作量、业绩”四个方面,构建“研发为创效、产品能创效”的激励制度,充分激发了一线技术研发人员的潜能和活力。 近年来,本钢集团深化技术体系创新,以项目“摘牌制”引领新产品研发方向,创新“五维度”项目评估方法,强化业绩导向,以项目创新性、增效能力为基准实施结题、创新创效“双维度”奖励,实现“干到给到”的精准激励,最大程度地调动研发人员、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 目前,科技项目“摘牌制”已在本钢集团板材、北营、矿业等板块实施应用。仅2021年,有54项产品研发类合同制项目、43项产品认证类合同制项目成功摘牌,共创效2.49亿元,发放奖励639.77万元。同时“五维度”评价工具也已在鞍山钢铁推广应用。 战略引领,坚持需求导向,提升企业发展“硬实力” 近年来,钢铁行业形势复杂多变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、实现逆流而上? 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,是企业的‘命门’所在。”“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,抓住大趋势,下好‘先手棋’,打好基础、储备长远……”“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,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。”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,为钢铁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。 锚定打造钢铁行业原创技术“策源地”战略目标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“主引擎”作用,不断在做精优质产能上下功夫,积极推进钢铁主导产品向高附加值供给端迈进,提升市场竞争力,抢占行业制高点……本钢集团决策层明确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 方向确定了,如何去实现?本钢集团规划科技部围绕充分调动科技研发人员潜能活力,进一步增强企业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作出积极探索。 “如果说‘摘牌制’是调动各级科技研发人员主动性的有效方法,那么,本钢集团开创的‘五维度’项目评估方法就是从顶层设计上给出了科技创新和研发的基本框架。这不仅为产品引领市场多创效益,核心技术能力提高、质量工艺进步给出标尺,而且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。”规划科技部相关人员介绍。 项目载体,聚焦科技攻关,构建核心技术“蓄水池” 2021年,以鞍本重组整合融合为契机,本钢集团科技系统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聚焦科技创新重点攻坚任务,围绕以效益为中心,以科技项目“摘牌制”为抓手,紧扣国家战略、市场客户和本钢发展需求,聚焦本钢产品研发、关键核心技术、质量提升和工艺进步等方面,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。 在实际工作中,规划科技部全面推进科技项目“摘牌制”工作,各级科技人员聚焦本钢产品研发、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,采取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两种“自我驱动”方式设立目标,并通过“五维度”方法评价后立项。立项后,经内部“挂牌”公示,研发及技术人员自由组建跨专业团队,针对“挂牌”项目需求提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可行性方案。最终通过专家评审会,以公平竞争、优胜劣汰的原则“摘牌”。 ——建立核心技术“蓄水池”。“摘牌制”项目大多是由基层一线技术研发人员自行确立,重点解决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核心难题。因此,规划科技部实行统一入库管理,2021年征集项目226项,2022年征集218项,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,而且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。 ——推进创新项目“多元化”。在科技项目“摘牌制”的具体实践中,本钢集团通过精准把脉,将项目类别多元化。具体包括产品研发、工艺技术、产品认证三大类,2021年征集产品研发类项目128项,工艺技术类项目55项,产品认证类项目43项;2022年征集产品研发类项目125项,工艺技术类项目67项,产品认证类项目26项。 ——实施项目分类“矩阵式”。三大类项目中,根据产品的全生命周期、工作目的以及项目特点,实施项目分类矩阵,将产品研发类和工艺技术类项目划分为预研型、创新型、创效型,并按项目开展难度、创新性,以及对企业发展积极作用等因素,经专家评审认定,分为A、B、C三个等级,以此来确定项目等级和奖励机制。 ——开创“五维度”评估方法。为保证“摘牌制”项目科学有效确立,本钢集团基于SWOT分析方法,以效益和市场两大维度为基础,分别结合爆发、产能、时间、保供、竞争、提效和拓展指数,创造性地分类构建“五维度”评分体系,并根据预研型、创新型、创效型项目特点以权重赋分。 ——开展统一标准量化分值。规划科技部按照项目类别分别制订《项目维度评价打分表》,评估总分≥70分的满足立项条件。对项目进行系统体检,通过“五维度”扫描诊断,分析优劣势,精准定位、量化目标,确定研究路径,推进产品迭代。 团队攻关,营造竞争环境,打造凝智聚力“梦工厂” 最近,对于本钢技术中心汽车家电所副主任研究员陈宇团队来说,可谓十分忙碌。由他们团队牵头的“摘牌制”项目《1000MPa级双相钢复相钢生产稳定攻关》正在摘牌立项阶段,并稳步向前推进。而他们只是本钢集团众多“摘牌制”项目团队的一个缩影。 “如果说,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。那么,人才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。而科技项目‘摘牌制’的最大初衷就是锻炼科技研发人才队伍,激发各级技能人才活力。”规划科技部相关人员介绍。 为此,本钢集团多方考虑,通过组建自由灵活跨专业团队、制订精准评价团队体系、营造公正公开竞争环境、实施项目合同制等方式,达到锻炼队伍、凝智聚力的目的。 ——组建自由灵活跨专业团队。“摘牌”方以具有研究开发能力、生产、技术、设备管理能力的人员组成团队,针对“挂牌”项目需求,提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可行性方案。 ——制订精准团队评价制度。本钢集团以团队资质、业绩、专业跨度为评价标准制订《合同制项目拟摘牌团队评价表》,并以团队业绩为重心赋分,评估总分≥70分的满足“摘牌”条件。 ——营造公正公开竞争环境。综合运用公开竞争的团队遴选方式,面向全本钢组织具有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团队承担项目,以答辩形式和专家评审方式选出最优团队“摘牌”,并内部公示,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。 ——实施项目合同制。建立健全摘牌项目责任制,“摘牌”团队按有关规定签订技术合同,确保项目高效高质量取得成果。 ——系列灵活政策操作和深化科技体制建设,加快了“摘牌”制创新项目成果转化,为本钢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。 精准激励,加快动力变革,汇聚转型升级“新动能” 为了充分调动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,规划科技部按照本钢集团整体部署,以精准激励为导向,系统谋划制订了《本钢集团研发人员项目摘牌制实施方案》,明确奖励方式及原则,并坚持“干到给到”的精准奖励机制。 ——制订精准奖励方式。研发类与技术类项目包含结题奖励及创效奖励两种。产品研发类结题奖励A级项目奖励6万元/项,B级项目奖励3万元/项;工艺技术类结题奖励B级及以上项目奖励3万元/项。产品认证类验收通过的产品认证项目,依据认证客户级别以及牌号数量实施奖励。 ——实施精准分配方式。项目主要完成人得奖比例不低于60%,项目其他参与人得奖比例不低于20%;其他协作者(非项目组成员)得奖比例不高于20%。 在制订精准激励的基础上,规划科技部高标准推进项目审核工作,每年邀请行业专家对“摘牌制”项目进行审核考评。在一系列举措的影响下,本钢集团产品研发取得新突破。 2022年上半年,本钢集团完成新产品开发37个,完成全年计划的74%,并全部实现供货合同,同比增加16%。同时,完成新产品开发月均累计组织绩效考核指标。新产品合同量达6.64万吨,同比增加2.2%。 本钢集团“摘牌制”的深入贯彻和持续实施,极大地激发了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,成功将本钢新产品研发方向调整为以效益为中心。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研发活动与“现场”“市场”的融合,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,推动产品研发从“盆景”走向“风景”,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。 |